9日是世界心理腫瘤日,心理腫瘤醫學關注癌症患者治療過程中身心狀況,台灣和信醫院董事長黃達夫指出,目前生命徵象項目排序,第五為疼痛、第六是情緒困擾,對癌症病人而言,被宣告罹癌,比起身體數值改變,最先面對心理衝擊,呼籲將心理議題列為第一生命徵象。
和信醫院創辦之初,就找來葉英堃、王浩威等精神醫學專家,照顧病人心理狀況。黃達夫表示,截至今日,院內仍有4位身心科醫師任職,院內癌症跨科別整合團隊均有身心科醫師、心理師、社工師參與,藉個別諮商、團體治療及家屬支持計畫,達到全人、全程、全家癌症照護,確保病人治療過程中,身體及心理均獲得最專業完整治療。
黃達夫表示,每當面對評鑑,院方常被評鑑委員詢問,為何沒設精神病房?但醫院從病人確認罹癌開始,即提供徬徨無助,不知自己下一步會如何的病友各項心理支持,「我回答他們,我們需要專屬病房嗎?我們整間醫院都是照護心理腫瘤病人的環境,每位癌症病人,都是心理腫瘤照顧對象。」
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說,基金會自2013年起提供癌症病人心理諮商服務,多年來協助許多病友及家屬找回對抗癌症信心及力量,隨需求愈來愈高,今年成立心理諮商所,擴大諮商量能。研究顯示,有更好心理支持,癌症病人生活品質提升,存活率也會大幅上升,盼政府未來能將心理腫瘤、心理照護變成癌症治療健保給付項目。
台癌第17屆抗癌鬥士、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倡議專員江珈瑛表示,自己20歲確診罹癌,至今追蹤8年,癌症治療過程最痛苦不是生理疼痛,而是心靈折磨,治療初期幾乎不敢照鏡子,也不讓朋友探望,即使天氣再熱都堅持帶著假髮出門,「生活脫離常規的無助、失落感,及面對復發轉移的恐懼,籠罩我很長時間。」盼癌友心靈獲得良好照顧,罹癌痛苦經驗都能昇華。
癌症希望基金會執行長蘇連瓔表示,服務過程觀察,受情緒困擾癌友數量多,自己擔任護理師期間,曾遇過照顧的癌友,承受不住巨大壓力,最終成為急診室中冰冷遺體,也有從事心理專業的病人,罹癌後仍受情緒困擾挑戰,這在在顯示心理支持在癌症治療中的重要性,提供完整心理支持,才能幫助癌友面對人生重大挑戰。
後參與評論
暫無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