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司法部於2022年正式終止「中國行動計畫」(China Initiative),這項針對華裔學者的計畫因種族針對性及打壓學術合作而廣受批評。然而,歧視性的國家安全政策並未隨之消失,政府的關注焦點轉向了私營企業、科技產業及商業投資領域。華裔與亞裔美國專業人士依然面臨經濟限制、擴大監控等挑戰,在日益演變的國家安全框架下,困境加劇。
百人會年會4月25、26日在洛市舉行,年會中一場論壇探討了「中國行動計畫」終止後,新的監管對象、國安驅動下歧視政策的持續擴張,以及未來的走向。論壇主持人、美國諾頓羅氏律師事務所(Norton Rose Fulbright US)合夥人孫自華(Brian Sun)指出︰「美國各族裔移民幾乎都遭遇過歧視與仇恨,非裔、西班牙裔、華人皆然。」今日中美之間的對抗讓類似排斥華人的歷史再次重演。他強調,中國裔美國人在移民法領域推動的諸多重大判例,是爭取公平權利不可抹去的一部分。
麻省理工學院(MIT)教授陳剛分享了自己曾被錯誤逮捕的經歷。他回憶,2021年初,他被指控是間諜,在火車上被逮捕,他成為了新聞發布會上的焦點,被指控非法收受近3000萬美元資金。陳剛感慨,儘管遭遇司法不公,但他因MIT的堅定支持而成為不幸中的幸運者。一年後,聯邦檢察官撤銷指控,並親自向陳剛道歉。
陳剛指出,根據美國亞裔學者論壇(AASF)調查,17%的華裔學者認為在美國已不再安全,許多人停止申請政府研究資助。他自己也因擔憂敏感領域風險,決定不再從事半導體相關研究,而轉向水資源領域。
曾任美國駐華大使的駱家輝(Gary Locke)批評,當政府選定特定族群進行調查,並「尋找罪名」加以起訴時,美國正步向其自認為對立的專制國家之路。他並警告,出生公民權正面臨挑戰,若憲法保障被削弱,最終將影響所有美國人。
曾任聯邦檢察官的杜查姆(Seth DuCharme)從司法角度補充,國安案件須以「調查犯罪,而非調查個人」為原則。他強調,當國家安全成為起點,若檢調機關帶著「這個人一定有問題」的偏見展開調查,將嚴重違背法治精神。
此次年會上,曾遭受不當起訴的紐約市警官昂旺(Baimadajie Angwang)亦有出席。昂旺出生於西藏,後歸化成為美國公民,曾因被指控為中國駐紐約領事館刺探藏人社區情報,被羈押六個月。最終,美國政府撤銷對他的所有指控。
後參與評論
暫無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