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普政府日前釋出擴大關稅範圍的政策訊號,擬將越南、印尼、台灣等地列為重點加徵對象,引起南加州華人商界普遍關注。業者們普遍反映,此舉恐將進一步壓縮進口型企業利潤,並導致地方經濟保守化與消費意願下降。
據悉,部分華人社區商家已面臨經營困境。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潘意玲指出,社區內許多親友、鄰居經營進口貿易或旅遊相關產業,近期普遍反映經營困境。一位經營超市的商家向她表示,亞洲進口的泡麵、醬油與零食因報價上漲,業者也不敢輕易漲價以免流失熟客,但維持原價又幾乎沒有利潤,經營陷入僵局。
旅遊業界也出現相似狀況。部分業者表示,自中美關係趨於緊張以來,來美旅客明顯減少,導致旅館、包車與導遊服務需求下降,原先擴展中的業務規模已轉為縮編與風險控管,整體經營策略趨於保守。
I Got Space Inc創辦人李達偉指出,公司客戶涵蓋食品包裝、日用品、建材等產業。據該公司掌握的資訊,中小企業對關稅政策反應敏感,部分已開始減少進貨或延後出貨,但大型客戶則多認為此為短期現象,採取靜觀其變態度。由於南加地區港口流通量大,目前並未出現顯著價格波動或供貨不足,惟若新政策持續六個月以上,相關衝擊可能將逐步浮現。
李達偉也提到,有業者認為此次政策與疫情時期搶購風潮不同,短期不致引發市場恐慌,但在食品與消費品等日常商品上,成本壓力將逐漸轉嫁至市場終端。以過去某些針對金屬包裝徵稅的案例為例,雖短期內價格未立即調整,但中長期仍對相關產品售價造成影響。
從事建材工程的劉姓業者則指出,主業承接公共工程,受影響有限,但旗下設計與裝潢部門則明顯感受到壓力。該部門大量使用需在越南與印尼加工的高端建材,如今加工成本因關稅上升幾與美國本土持平,導致原本的離岸成本優勢不復存在。他指出,建築產業本身正面臨由傳統工藝轉型為預製建造的結構性變革,而關稅壓力加速了這一轉型進程。
食品零售業方面,Tapioca Express財務長薛麗華表示,若以進口台灣產品為例,原本100美元商品成本在加徵32%關稅後將變為132元,且進口稅款須在一個月內繳清,尚未銷售即面臨資金壓力。她指出,雖然業界曾討論是否改向其他國家採購,但礙於美國食品進口規範,包括產品認證、標籤規格與供應商變更等程序繁複,短期內難以實施。她進一步指出,市場上部分業者確實出現囤貨行為,但多局限於無時效限制的耗材如衛生紙、包裝用品等,對於食品、器材與流行性商品,囤貨反而潛藏風險。
世華工商婦女企管協會大洛杉磯分會監事長徐洸玲指出,川普政府此舉在於解決貿易逆差、財政赤字及產業空洞化,然而製造業回流美國面臨的挑戰眾多。她認為,美國工資高、工會制度強,企業若欲回流製造,勢必面臨營運成本壓力,最終仍可能將部分成本轉嫁至消費者。
她並表示,美國大型零售通路如Walmart等,其商品來源多達五、六成為進口貨,一旦進口成本升高,零售價格勢將上調,最終由消費端承擔負擔。她指出,當前稅收與補貼制度對中低收入戶保障有限,實際受益者多為高所得者,恐進一步擴大貧富差距,削弱社會經濟穩定性。
後參與評論
暫無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