约翰·济慈(John Keats,1795-1821)是英国三大浪漫主义诗人之一,他的故居坐落在伦敦西北区汉普斯特德树林(Hampstead Grove)区,风景优美,鸟语花香。去年秋天我在伦敦曾经去参观过,刚抵达汉普斯特德地铁站,立刻听到围墙边的灌木丛中,有群鸟儿欢悦歌唱,给明朗的秋天增添春天的气息。
济慈肖像, 英国国家肖像舘收藏。(图作者提供)
从地铁站出来,不难找到济慈故居的路标指示牌。顺着指示牌,我来到了一条绿荫茂密的小路,济慈的故居就在路旁;门前是一块简朴的门牌告示,邀请访客进入大门。
济慈故居门前简朴的告示。(图作者提供)
进入大门后,我眼睛一亮,在简朴的原木围墙里,有一栋美丽的花园洋房,这幢房子原来属于济慈好朋友布朗先生的。这也难怪,济慈出生贫寒,虽学过医,但只当过医生助手,拥有一栋漂亮的洋房一定是他的理想。1816年,济慈取得医师资格证,原本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,但他告诉监护人,自己决心要成为诗人,而不是医师。
放弃医学助理医师工作后,济慈没有经济来源,生活困窘。1917年4月,他搬到汉普斯特德照顾患有肺结核的弟弟汤姆。济慈结识了当时英国极具影响力的诗人利·亨利,由亨利介绍结识了拜伦和雪莱。济慈进入汉普斯特德的文化圈子后,也认识了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柯勒律治。
1818年4月11日,济慈记录了他与柯勒律治一同在汉普斯特德荒野上的散步,他们谈论了许多事情,包括 「夜莺、诗歌、诗意感受和形而上学」 。
济慈的弟弟汤姆去世后,他就搬到了朋友布朗在汉普斯特德的房子居住,虽然只有一年,却为他提供了许多创造灵感;正是在这里,济慈遇见他的未婚妻芬妮·勃劳恩(Fenny Brawne),并陷入热恋。
1819年是济慈生命中最璀璨的一年。在这幢房子里,他一年写了六首着名的诗,「夜莺颂」、「希腊古瓮颂」、「怠惰颂」、「忧郁颂」、「心灵颂」、「秋颂」,奠定了他成为英国三大浪漫主义诗人之一的地位。但他却自我调侃,「有一个顽皮的男孩,一个像他这样的顽皮男孩,除了写诗之外,他什么都不会做。」
济慈自我调侃,「有一个顽皮的男孩,一个像他这样的顽皮男孩,除了写诗之外,他什么都不会做。」(图作者提供)
济慈的房间比较小,火炉边陈列了他穿过的一套燕尾服。两边的壁橱中存放了他的书和一套茶具。他的肖像画挂在壁炉上方,旁边有一张简朴的写字台兼茶桌,桌面上有简单的茶具,还有一只笔筒中插着羽毛笔。书桌上的陈列柜中放着他的诗集和草稿。
济慈的书房兼卧室。(图作者提供)
简朴的写字桌。(图作者提供)
屋外的花园很大很美,有香草、灌木丛和红果树。1819年的春天来得很早,一只夜莺在房子附件筑巢,夜莺的歌声欢乐、委婉动听。受到鸟鸣的启发,济慈在一天之内创作了「夜莺颂」,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死亡的探索。写这首诗时,济慈的弟弟已经过世,他也被肺病困扰着。夜莺可以藉助歌声永生,但人类个体的生命是无法抵御命运的安排。
「夜莺颂」全诗共有八节。首先,夜莺的歌声使济慈万分欣喜,好像「刚刚吞服过鸦片,开始沉向冥府的望川」。继而诗人想纵饮地窖中的美酒,醉卧花丛,灵魂随花神和夜莺飘然飞升。忘记人间一切「厌倦、焦虑、烦燥不安」,他写道「我要向你飞去,不是与酒神同驾豹车而去,而是乘坐诗神无形的双翼」。
在温馨的黑夜飞翔中,他看不见什麽花朵,却能猜想这个季节的每一种芬芳:「有山楂和野玫瑰的花,还有早谢的紫罗兰为绿叶遮盖,还有--那种蔷薇,五月的娇儿,流露着酒香」。济慈在黑夜中聆听夜莺的歌声,同时想到死亡。死亡给人安宁,让「生命化为青烟」。
夜莺是「永生的灵鸟」,而孤寂,让济慈又回到独自站立的地方。「别了,夜莺!你如泣如诉的歌声逐渐飞逝…这是幻觉,还是梦?歌声远了--我是睡,还是醒?」 他感觉到「夜莺的歌声如酒神的醇酒,甘冽如灵感之泉,一饮而离开尘世。夜莺的歌声如安魂曲,是人生归于永恒宁静的天籁之音」。
济慈的「夜莺颂」用优美的诗句来追溯「梦」与「醒」,是其想像与现实的纠缠。想像世界中到处是音乐、美酒和黑夜中的宁静;而现实生活中则是贫穷、疾病和焦虑不安。
这首诗以象征、比喻、夸张的手法写作,体现了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,表现济慈卓越的写诗才华。
在济慈的房间里还有一个陈列柜,珍藏着希腊花瓶,手稿和个人用品。济慈崇尚古希腊艺术,他在1819年春天创作了「希腊古瓮颂」,并在1820年1月与「夜莺颂」一起刊登在「艺术年鉴」(Annals of Fine Art)上。
珍爱的希腊花瓶、手稿和个人用品。(图作者提供)
「希腊古瓮颂」描绘了在一个希腊古瓮上的两幅画面:一面是一个青年追逐他的心上人;另一面是祭司领着人们做祭祀仪式。
青年追逐的那位恬静的女孩,无法用诗句描写她的甜美。「是神?是人?或是神女下凡?」任何一方男神都会疯狂追逐,她又如何挣扎逃脱?轻柔的笛声「非为感官之耳,而是深情地为心灵吹奏无音小曲」。勇敢的恋人,虽无法吻她,但永远会爱她。「快乐的笛手,不倦不疲,永远吹着新乐曲」。
古瓮的另一面绘画是一个神祕的祭司引领众人去祭坛献祭,美少年领着望空低哞的牝犊,美少女身饰花环。诗人由衷赞美,「哦,雅典之形!雅典之姿!交错成精雕细琢的男女石像,伴以杂林丛枝踏径野草」,直至永恒。
济慈在「希腊古瓮颂」的结尾,留给人们的着名箴言就是:「美即真,真即美--那就是全部你们在世上所知,你们所需要得知」。这句话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旗帜,是文学艺术评判的标准。
济慈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很深刻的体验。在故居走廊上有一个条幅,记载着济慈在「恩底弥翁」诗中写的一句话,「但这就是人类的生活:战争、行为、失望、焦虑,全人类的远与近想像力的斗争。」
济慈在「恩底弥翁」诗中写的一句话,「但这就是人类的生活:战争、行为、失望、焦虑,全人类的远与近想像力的斗争。」(图作者提供)
「秋颂」是济慈人生中最后一篇颂诗。1819年9月19日下午,济慈在温彻斯特附近看到秋天丰收景象;通过对秋的拟人化,他描写了秋天的慷慨,秋天的声音和景象。
「秋颂」原稿,创作于1819年9月19日。(图作者提供)
「让熟味透进果实的心中,使葫芦胀大,鼓起榛子壳好塞进甜核,又为了蜜蜂一次一次开放过迟到的花朵」。打麦场上,发丝随着风轻飘;「(麦)倒卧在收割一半的田垄,让镰刀歇在下一畦的花旁」。
诗人看着拾穗人背着谷带,越过小溪,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英国水彩画。秋天,「有你的音乐--当波状的云把将逝的一天映红,以胭红抹上残梗散碎的田野,这时啊,河柳下的一群小飞虫就同奏哀音。它们忽而飞高,忽而下落,随着微风的起灭;篱下的蟋蟀在歌唱,在园中红胸知更鸟就群起呼哨;而群羊在山圈里高声默默咩叫;丛飞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」。
「秋颂」既有浪漫主义情怀,也有写实主义手法。自然感情饱满,诗意流淌,「秋颂」是世界上最多被收入英文抒情诗选集中的诗,也被称为最完美的英文诗歌之一。
值得一提的是雪莱与济慈的友谊。雪莱出生贵族,比济慈年长三岁,但他非常欣赏济慈的诗作,认为济慈「注定要成为当代顶尖的作者之一」。1818年,雪莱移居义大利,邀请济慈去作客。后来雪莱得知济慈患肺结核后,再次邀请他去义大利疗养。1921年2月23日,济慈在罗马逝世。
听到噩耗后,雪莱非常悲痛,写下长诗「阿多尼」来悼念他,其中有一句「舍生之暂隔,欲死而与共」。不料,此言一语成谶。次年,雪莱在海难中丧生,面目全非。人们根据他的服饰,以及口袋里装的济慈诗集,才确定了雪莱的身分。现在,济慈和雪莱的纪念馆设置在罗马济慈曾经住过的地方。
济慈只活了不到26年,但他对文学浪漫主义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,有人说济慈是「啼血而亡的不朽夜莺」。
济慈博物馆外观,原为济慈借居朋友布朗的房子。(图作者提供)
后参与评论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