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睡睡不著,腦袋轉個不停嗎?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(CNN)報導,一項名為「認知洗牌」(cognitive shuffling)的簡單技巧或許可以哄騙大腦入睡,透過聯想隨機、互無關聯的單字,模擬大腦自然入睡前的出現「微夢境」的狀態,有助於轉移焦慮思緒、漸漸進入夢鄉。儘管相關實證研究仍不多,但已有不少睡眠專家向失眠患者推薦嘗試練習。
認知洗牌是透過在腦中隨機想像客觀、不具特定情緒連結的詞彙來幫助放鬆、入睡的技巧。通常是先隨機挑選一個單字,接著根據單字字首發想相同字母開頭的詞語,每個單字約停留5到8秒。
舉例來說,pear(梨子)、parachute(降落傘)、piano(鋼琴)、pirouette(芭蕾旋轉),以此類推。
波多安談到,有時候可以在腦中想像相應的畫面或動作,比如自己正在吃梨子、看到某人玩降落傘緩緩降落等。
路易斯安那州臨床心理學家凱勒(Leah Kaylor)補充,其實不需要規定特定單字數量或時間長度,每個單字也未必要在邏輯上有關聯,刻意控制隨機性反而會降低認知洗牌的效率。
凱勒指出,一般練習認知洗牌大多會在5到15分鐘內入睡,但如果壓力大或容易過度思考則可能需要更久。
佛州千禧醫療集團(Millennium Physician Group)睡眠醫學與神經科醫師阿巴西范伯格(Fariha Abbasi-Feinberg)經常向患者推薦這項技巧,他表示,儘管乍聽之下並不特別放鬆,「但它能暫時轉移對煩惱和壓力的注意力,幫助進入更放鬆的心境」。
事實上,目前關於認知洗牌的研究仍不多,那為何一些醫師在沒有可觀證據的情況下仍提供患者作為參考?原因是儘管認知洗牌的理論目前屬於假設性質,但基本原理與大量「認知神經科學及睡眠心理學中的既有理論相符」。
波多安解釋,認知洗牌除了轉移對煩惱的注意,「與自然入睡的關鍵機制很相似」。在自然入睡的過程中,大腦常會出現「微夢境」(microdreams)及片段、非線性的思緒。透過刻意進行隨機且彼此無關的思考來模擬這種入睡前的認知狀態,進而幫助入睡。
波多安描述:「我們研究認為,大腦內存在一種正向回饋機制:微夢境不只是入睡的產物,它同時也會向大腦傳遞訊號,告訴它現在是安全、適合入睡的時機。」
賓州大學醫學院睡眠醫學部專家麥克麥納斯(Kami McManus)告訴CNN,由於人類大腦在安靜時本來就傾向「在隨機想法間跳躍」,因此主動給予大腦一個中性或平靜的干擾,會比讓它自行捕捉焦慮念頭來得更有幫助。
但麥克麥納斯也提醒,如果進行認知洗牌超過20分鐘仍睡不著,甚至感到煩躁,建議起來做點放鬆的活動,不要強逼自己入睡,否則可能適得其反。
後參與評論
暫無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