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從4月開始全面提高進口關稅,來自中國的進口食品和南北乾貨預期受到影響。不過大型華資超市表示,由於目前銷售的貨品大部分仍依賴現有存貨,影響並非大幅度立竿見影;部分食品進口商家表示,尤其海運價格也同時在成長當中,亞洲進口食品近期將轉為保守,未來則計劃開發更多貨源,靈活組合進口,分散關稅壓力。
在南加州擁有五家分店的德成行老闆何廣信表示,4月1日開始提高關稅,這些天進口的貨物已立馬加增20%關稅,不過由於他們傳統的存貨都多足以支持數月銷售,所以目前物價並沒有與關稅同步提高,部分商品價格稍有提高,但控制了幅度,另一半則自己消化,「否則一下子提高價格,民眾受不了」。
何先生表示,他們傳統經營的滋補海鮮、養生藥材、南北乾貨、風味調料、特色零食和小百貨小家電等等,至少75%都是進口來自中國,所以美國對中國重加關稅,未來對他們的影響確實非常大。
美國每年從中國進口價值近5000億美元的商品,中國因此成為美國最大的外國商品源地之一。不過據聯邦農業部統計,與中國進口的其他種類貨物相比,美國食品供應中只有不到1%來自中國,一些特定產品,比如蘋果汁、大蒜、柑橘罐頭、魚和蝦,中國則是主要供應國。
但對於在美生活的華人和亞裔來說,來自中國的進口食材則是很多人日常餐桌上的重要組成。何先生表示,其他用品比如服裝、鞋帽、家具、塑料製品,可以轉移到東南亞國家甚至南美國家生產後出口美國,壓低關稅增幅,但食品和南北乾貨,因為有特別的口味習慣和加工傳統,很難做到這一點,比如四川榨菜、貴州老乾媽,不可能從新加坡和越南進口。而且食品還有新鮮度和有效期的限制,再加上繞道進口來美會增加運費和人工,怎麼都不劃算。
南加州華人食品進口商肖先生表示,應對中國食品進口關稅的大幅度提高,未來將會開發更多的進口食品來源,比如泰國和越南等國家都是美食國度,很多食材可以開發,關鍵是看在美華人的接受度。他表示,事實上多元化的都市和社區,比如洛杉磯、紐約和芝加哥等都會城市,這些年對亞洲食品的接受度已大大提高,包括很多傳統的華人,越來越多接受亞洲其他民族的食物和口味,如韓國和泰國料理,受到歡迎的程度越來越高,也是食品進口商未來的調整方向。
華人食品進口商和銷售商均表示,關稅提高之後,進口數量會相對保守。何先生表示,現在相當部分華人民眾的消費已退守生活基本線,不少民眾只購買最基本的食品和食材,高檔食材乏人問津,而聖蓋博谷不少消費者使用保險公司提供的禮品卡購物,消費相當保守。此外,由於近年來自中國的遊客大幅減少,滋補藥品和送禮食材市場也在縮水,生意實在不好做。
蕭先生表示,海運運費居高不下,也會影響中國進口食品和食材價格。繼農曆春節前每個貨櫃運費高達6000至7000美元之後,節後一度回落到3000多美元,但近期又回升到4000至4500美元,到美東地區還要再增1500美元左右,消費者能否承受大幅度提價,還要慢慢看。
聖蓋博谷商家表示,近年明顯感受到不少民眾退守生活基本線,消費保守。(記者楊青/攝影)
聖蓋博谷商家表示,近年明顯感受到不少民眾退守生活基本線,消費保守。(記者楊青/攝影)
聖蓋博谷商家表示,近年明顯感受到不少民眾退守生活基本線,消費保守。(記者楊青/攝影)
在南加州擁有五家分店的德成行,75%的商品從中國進口。商家表示,靠存貨和讓利,目前尚未大幅度提價,未來且走且看。(記者楊青/攝影)
後參與評論
暫無評論